《游戲治療培訓課程》
游戲治療早期的發展與精神分析對兒童的治療有關。在發現兒童難以用自由聯想來描述自己的焦慮后,米蘭·克萊因(1932)和安娜·弗洛伊德(1946)嘗試把游戲結合到治療過程中。
因此,游戲治療基本上是根植于傳統的精神分析模式。而在游戲治療的發展過程中,人本主義、行為主義等傳統的心理治療流派都對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早期學者把游戲解釋為兒童內心沖突的象征。運用這種方式的游戲治療者高度依賴解釋兒童與治療者之間的關系轉變。由Levy(1979)所創造的放松和結構式治療,在游戲中引入和再現產生焦慮的生活場景,這種模式較少強調關系,治療者準備游戲場景,鼓勵兒童通過宣泄 釋放情感。來訪者為中心的游戲治療堅信兒童會健康成長,Axline又將卡爾·羅杰斯的來訪者中心療法修改成游戲治療技術,這個成長性的 模式依賴于創造一個溫暖關心的治療環境,并且相信兒童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此外,作為關注行為本身而非理解沖突或幫助孩子表達情 感的行為治療者們在游戲中主要運用強化、放松、脫敏方法,他們的目標是用適應良好的有建設性的行為取代適應不良行為。
【課程內容】
游戲治療者們利用各種技術,比如,玩具和木偶游戲、沙盤游戲、講故事的技術、戲劇游戲和其他一些用于兒童的創造性的形式,采用直接和間接治療手段,以及運用不同的理論流派來開展這項工作。許多治療者目前正將游戲技術(包括玩偶或木偶游戲、講故事、棋盤游戲、沙盤游戲等)作為一種綜合咨詢治療方式用于中小學中。
【課程目的】
1.教你學會結構式游戲治療的系列技術。
2.技術內容豐富,包含:游戲治療的八大基本技術、隱喻技術、角色扮演技術、心理評估技術。
3.技術易掌握,形式多樣簡單:以形話人、以物話人、家庭樹圖、家庭水族箱、生氣棒、情緒管理三部曲等。
4.應用范圍、人群廣泛,且為大多數人易于接受的形式。
【培訓人群】
1.學校心理輔導教師;
2.心理咨詢師;
3.人力資源師;
4.社會工作者;
5.心理科(精神科)醫務人員;
6.政府組織人事部門人員;
7.希望改善提升親子關系的家長。
【授課方式以及課時】
導師講解、案例演示、實操對練、沙龍督導、觀模實習。周一至周日,需提前預約。